- · 淡水渔业版面费是多少[04/29]
- · 《淡水渔业》投稿方式[04/29]
- · 《淡水渔业》数据库收录[04/29]
海南淡水鱼家族探秘(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如此情景常常被人类形容为史诗般的生命奇迹,殊不知在鱼类的世界中,这种轰轰烈烈的迁徙已然成为常态。 与花鳗鲡的降河洄游路径不同的是,鲥鱼平
如此情景常常被人类形容为史诗般的生命奇迹,殊不知在鱼类的世界中,这种轰轰烈烈的迁徙已然成为常态。
与花鳗鲡的降河洄游路径不同的是,鲥鱼平时栖息于海水中,等到春末夏初时才会成群结队回到包括海南部分水系在内的缓流、沙质底的江段产卵,这被称作溯河洄游。
尽管习性、生境存在差异,仔细翻一翻“鱼谱”,却发现它们中竟有逾五成成员来自同一个家族:鲤形目。
“鱼类的生态位受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包括该水系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度、河床基底、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情况及河流本身除鱼类以外的其他生物情况等,生境类型越多样,鱼类资源往往也更丰富。”蔡杏伟坦言,海南作为我国唯一全域均属热带季风区的省份,光独立入海河流便有154条,囊括热带雨林溪流、河流干流、水库、湖泊、湿地、河口等多种生境,自然为鱼类多样性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或许最初这群鱼儿只是打算短暂停留,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壳运动彻底断了去路。之后长期的地理隔离,让它们断绝了与大陆其他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加上岛屿气候和局部小环境的影响,逐步进化成独一无二的海南特有种。
鹦哥岭腹地,曲折蜿蜒的山涧溪流一路欢歌,在沟壑、乱石、险滩间溅起飞舞的水花。
海南鲌、蒙古鲌、鲮鱼……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是河流干流生境中的鱼类“大家族”;相较于“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鲤鱼、鲫鱼、海南似鱎等鱼类显然更喜欢定居在水库、湖泊等静态水域中;在海鱼“势力”占据上风的河口生境中,舌虾虎鱼、中华乌塘鳢也能拥有一席之地。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所在开展海南淡水鱼类资源调查时发现,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多为肉食性鱼类,攻击性强、繁殖力强,在水中几乎没有天敌,它们通过占据生态位、争夺食物资源和直接捕食等形式和土著鱼展开竞争,逼得后者步步退让,以至于如今大量云斑尖塘鳢在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长茅水库等水体中“安营扎寨”,罗非鱼更是“反客为主”在多个水系中形成优势种。
但一条海南土著鱼的生长,要面临的也绝不止外来鱼类威胁这一道“关卡”。人类过度捕杀、栖息地被污染、周围植被群落遭过度采伐……在大量人为因素的干扰下,海南土著鱼类资源与几十年前相比,已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
保护海南土著鱼迫在眉睫
“过去,万宁、儋州一带的居民常用攀鲈做鱼煲,南渡江沿岸的农贸市场常有蒙古鲌、海南鲌卖,现在这些土著鱼很少见了。”蔡杏伟介绍,目前海南记录的149种淡水鱼中有39种是外来入侵物种,与1986年相比足足多了32种。
海南墨头鱼。申志新供图
对海南土著鱼类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而当视角聚焦到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甚至同一河段的上中下层,人们会发现,其鱼类群落同样存在不小的差异。
我国是渔业大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是富足、繁荣的象征。海南是“海的宠儿”,盛产各种海鱼。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因降水量丰沛、河网密布等,海南岛的淡水鱼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共记录有7目26科149种,其中特有种23种。本期海南周刊关注海南淡水鱼及其衍生的鱼文化。
这一生理特征让不过手指长的虾虎鱼在海南热带雨林溪流生境中活得潇洒自如。而当一股股细流自琼岛中部山区倾泻而下,途径峡谷、台地、平原、海滨阶地等不同的地理单元,奔涌壮大成澎湃洪流,更是为无数鱼儿提供了乘风破浪弄大潮的舞台。
海南长臀鮠。 蔡杏伟 供图
由于水坝的阻隔,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会滞留在坝前,或被捕捞,或卡在缝隙中,只有极少数机灵的个体才能翻越这一道道障碍,经急流闯险滩,上溯至河流中上游的溪涧、水库等水域,在那里度过自己的漫漫鱼生。
内陆水域的风浪与天敌无法跟大海中的相比,每年却有大量花鳗鲡倒在距离目的地咫尺之遥的地方——
比如海南人较熟悉的白骨鱼,它的学名为海南长臀鮠,过去在南渡江、昌化江水系中均有捕获,如今仅在南渡江的松涛水库、龙塘江段、新坡江段和文澜江等自然河流中有少量分布,种群数量显著少于本世纪初;原先广泛分布于南渡江、万泉河、陵水河、昌化江等诸多水系的盆唇孟加拉鲮,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严重萎缩,仅在南渡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中偶见,现已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受威胁程度等级为“极危”。
文章来源:《淡水渔业》 网址: http://www.dsyyzz.cn/zonghexinwen/2022/0610/626.html